熊富林
其实,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应该由糖尿病专家来写,这样才符合常理,但本作者从2014年到2018年连续5年参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年度会议,觉得要正确应对糖尿病,首要的是正确认清糖尿病的病因,而不是去找什么方法或药物。只有正确认清了糖尿病的病因,糖尿病才能应对自如。阅读了许多有名的糖尿病专家的有关糖尿病专著,认为他们离解开糖尿病病因之谜,在理论基础的准备方面已经非常充分。但在充分地准备了这个基础理论之后,方向错了,这样就越来越远离解剖糖尿病病因的目标。也就是说西医准备了充分的基础理论之后,不走错方向,离解剖糖尿病病因就只差一步之遥。本书就是要走完这一步。
本书的基础材料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研究成果,但得到的结论却是与现代医学有关糖尿病的病因理论完全相反。按理研究的基础材料相同,就应该得出相同的结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是因为中西医的世界观不同。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和机械呆板的人类起原时期的对世界的看法。这就意味着要看懂本书非常容易,不需要准备基础理论,有目前的对糖尿病的基础认识就行。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典型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其对患者的伤害也表现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区别就是糖尿病并发症多了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都包括在非传染性慢性病之中。当然有几个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并发症特有的。慢性病是没有病原体的病。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某种菌或病毒。如结核病是结核菌引起的。有了病原体,就可以杀死病原体,从而治疗疾病。这是目前西医对人类疾病的救治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西医的强大表现在西医能详细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如血糖升高、胰岛素含量升高、血尿酸升高、血脂升高、基因突变等,但这些症状或基因突变并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应激反应或是免疫系统反应、或这些反应的结果。从西医研究的方法上看,西医非常容易把“因”看成“果”,把“果”看成“因”,因果倒置,或者把有伴生关系的事件看成是因果关系。比如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基因突变,西医就好象发现了重大秘密,把基因突变说成是糖尿病的病因。而事实上是有了糖尿病才会产生基因实变,而不是有了基因突变才有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是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的减少或断流,从而引起肌体功能下降或病变,而高血糖也是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或断流引起的,这样糖尿病并发症与高血糖之间就是伴生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两者都伴生于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的减少。西医认可的双盲大样品随机实验是分不清要循证的事件之间是伴生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所以西医没有方法去研究糖尿病的救治。如果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伴生关系,那么降血糖就阻止和延缓不了慢性并发症,相反会加速慢性并发症。
人体细胞营养吸收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细胞对营养的吸收量。这个流量没有符合人体的需要时,内分泌就会纠正这个流量的大小,并力图使这个流量符合人体的需要。内分泌代谢的目的是维护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的稳定,而不是维护有关营养成分含量的稳定。一个是流量,一个是含量,两者即有区别的,也有联系。在自然界的液体中,溶解的物质运动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地方进行,而且运动的速度与高浓度与低浓度之差值成正比。在人体内,内分泌代谢只能对各激素的含量进行调节,不能直接去调节细胞对激素的吸收流量。由激素含量的差值再去调节细胞对激素的吸收流量。内分泌代谢失调或紊乱的目的是维护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的稳定,本身并不会产生疾病。只有细胞营养吸收流量减少或断流才会形成疾病。低血糖症就是流向头部的葡萄糖吸收流量太小或断流引起的。现实中有太多的糖尿病患者眼睛盯着血糖,在乎血糖,降血糖,最终低血糖症死亡。从70年代到现在,进行了许多降血糖实验,没有一个降血糖实验证明降血糖对患者有益。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有获益,但这并不是降血糖的获益。糖尿病患者心中想到的不应该是血糖高,害怕血糖高,而应该是想到细胞对葡萄糖吸收流量有没有减少,头晕时要加大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加大饮食。
西医治标,就是体现在西医只关注含量,不关注流量。只有关注流量,才能真正救治慢性病。
人体内分泌激素成分含量的高低变化的动力是源于细胞营养吸收流量是否符合人体细胞的需求:若细胞营养吸收流量不符合人体需求,营养成分含量就会由内分泌代谢作出改变,将营养成分含量改到有利于稳定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的水平上来。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高低变化是内分泌代谢的内容,两者含量高低变化的目的不是胰岛素增加去降血糖,而是血糖升高去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增加一方面加大肝脏的糖原形成,以备空腹时形成空腹血糖,另一方面阻止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减少。西医只认识到胰岛素增加会降低血糖,忘了胰岛素分泌增加是靠血糖增加的刺激。所以胰岛素与血糖的关系是共同维护细胞葡萄糖吸收流量的稳定,而不是单纯的胰岛素增加是用来降血糖的。2型糖尿病初期,我可以说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升高空腹血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加大肝糖原内的葡萄糖量的贮存,空腹时就会加大葡萄糖的释放量,从而提高空腹血糖。西医只看到了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的一面,没有看到胰岛素分泌增加能通过肝糖原去升高空腹血糖的一面。这与西医在研究胰岛素抵抗时,只注意到胰岛素抵抗中的阻抗,而没有认识到胰岛素抵抗中还一个由肝脏贮存葡萄糖和释放葡萄糖形成的容抗有关。
西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是含糊不清的,是不科学的。西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阻碍了西医认识糖尿病的病因。那些所谓的糖尿病专家,科学素养还没有达到认识胰岛素抵抗中有一个容抗,只看到了胰岛素抵抗中的阻抗。糖尿病由于容抗的问题出现急性并发症,由于阻抗的问题出现慢性并发症。
西医对糖尿病的研究是非常细致的,得出了许多微观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分散的、零星的。西医在这些成果之上的分析考量是因果换位的。因此,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南辕北辙,走向了认识糖尿病病因的相反方向。其危害是非常大,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医疗事故。
我们认为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引起了所有非传染性慢性病。胰岛素抵抗分为葡萄糖抵抗、蛋白质抵抗、脂质抵抗。因为三大营养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在体内变化都与胰岛素有关。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胰岛素含量增加的作用: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促进脂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脂和蛋白质的分解。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是胰岛素含量减少的作用: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释放肝糖原,分解脂和蛋白质,增加糖异生。总之,胰岛素含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仅是调控三大营养被细胞吸收流量大小的关键因素,也是通过肝脏平稳三大营养成分含量的唯一动力。
慢性病与人体内原有的胰岛素含量、葡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相对大小有关,没有病原体。胰岛素抵抗就是指人体营养被细胞吸收消耗的动力和阻力的对立和统一。这种对立和统一是以细胞营养吸收流量(单位时间内细胞吸收营养的量)大小来衡量的。动力相对于阻力较大时,细胞营养吸收流量就较大;动力相对于阻力较小时,细胞营养吸收流量就较小。若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符合人体的需求,则动力和阻力的对抗就处于平衡状态;若细胞营养吸收流量不符合人体的需求,减少或加大,则动力和阻力的对抗就不处于平衡状态。把动力和阻力处于平衡状态时的胰岛素抵抗称为胰岛素抵抗的平衡,否则就是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
我们说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嘌呤、高尿酸、高胰岛素含量、高胰高血糖素、高肾上腺素、高糖皮质激素、高生长激素、高甲状腺素等就是人体胰岛素平衡的需要,为了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符合人体需要而变高的。这些变高了的物质成分含量就是内分泌代谢紊乱失调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目的就是维护胰岛素抵抗的平衡。胰岛素抵抗平衡是内分泌代谢正常的原因,只有胰岛素抵抗不平衡才会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这里要搞清楚的是,首先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后才有内分泌代谢紊乱,而不是先有内分泌代谢紊乱,而后有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血糖升高、尿酸升高、脂质升高等都是内分泌代谢紊乱的表现,也都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形成的。西医只知道内分泌代谢紊乱会血糖升高、尿酸升高、胰岛素含量升高、脂质升高,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内分泌代谢紊乱。内分泌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找到了内分泌代谢紊乱的原因后,要应对内分泌代谢出现的症状就容易处理。
西医能对内分泌代谢紊乱后出现的症状研究得非常细致,但这些内分泌代谢紊乱出现的症状是由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引起的,并不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的原因。这些症状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分泌代谢的反应,不是疾病的原因。可以说先有疾病发生发展,后有内分泌代谢紊乱的反应。内分泌代谢的反应是阻止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当有胰岛素抵抗不平衡时,就会有内分泌紊乱发生,也就是内分泌紊乱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引起的,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高是糖尿病并发症、痛风病、心血管疾病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的反应,并不是糖尿病并发症、痛风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糖尿病并发症、痛风病、心管疾病是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引起的,并不是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高形成的。
胰岛素抵抗处于平衡状态时,细胞对营养的吸收流量就能满足组织肌体的要求,对人体就没有伤害。胰岛素抵抗失去平衡就是细胞对营养的吸收流量不能满足组织肌体的要求,要么减少,要么增加。胰岛素抵抗失去平衡,特别是细胞营养吸收流量减少时,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就会出现并发症。
胰岛素抵抗在体内始终是存在的,没有胰岛素抵抗,就没有生命。只有胰岛素抵抗不平衡时,才会引发慢性病。若胰岛素抵抗都处于平衡状态,就不会有慢性病发生。胰岛素抵抗轻微的不平衡就会形成亚健康状态,胰岛素抵抗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形成癌细胞。若胰岛素抵抗不平衡影响到静脉中胰岛素不能及时清零时,就会有静脉曲张、痔疮、灰指甲、前列腺肥大增生、子宫肌瘤慢性病发生。
胰岛素抵抗决定了细胞营养吸收流量的大小,而内分泌代谢决定了营养成分含量的大小。内分泌代谢用营养物质含量大小去调控营养物质流量,从而去干预胰岛素抵抗。内分泌代谢紊乱程度可以去确诊胰岛素抵抗不平衡程度,但不能去抑制内分泌紊乱程度去平衡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只能让胰岛素抵抗平衡去纠正内分泌紊乱。
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各激素或者各物质成分都必须存在,不能缺席,胰岛素抵抗才能进行下去。只是有些激素或物质成分多一点,有的少一点,形成胰岛素抵抗的不平衡,所以胰岛素抵抗平不平衡,是不能治疗的,只能调理。所有的非传染性慢性病都不能治疗,只能调理。
著名的那句“我们能打赢降血糖的战斗,但会输掉整个应对糖尿病的战争”话的含义就是我们不能盯着胰岛素能降血糖,而应该认识到内分泌代谢的目的是维护胰岛素抵抗的平衡;不应该盯着内分泌代谢内部的激素调整,而应该关注胰岛素抵抗平不平衡。
现代医学认为:一、高血糖会导致并发症;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分泌不出胰岛素;三、肥胖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四、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自身抗体是产生免疫性低血糖症的原因;五、胰岛素只会降血糖。与现代医学相反的观点是:一、高血糖与并发症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关系;二、胰岛β细胞没有主动分泌胰岛素的权利,只有被动受刺激或受限制地分泌胰岛素;三、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的原因;四、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自身抗体是胰岛素分泌过多突破免疫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监管而形成一种现象。产生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自身抗体的原因在于肝脏清理不了过多的胰岛素,人体将胰岛素变成胰岛素抗体或胰岛素自身抗体;五、胰岛素不仅能降血糖,也能通过肝脏升高空腹血糖。